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Core Journal Alternative Database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文献检索中心

为各业学者提供学术论文、期刊、综合评价、影响因子等内容检索!

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

袁菲菲 许水林 冀应斌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时段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近年来,受全球生态环境改变、极端天气、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更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和严重损失。地质灾害具体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因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所以防范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必须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预警和规避各类地质灾害,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护;地质地貌;气候;人为活动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01-0150-03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the most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one of the countries most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ide distribution, time of concentration and weight loss. 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extreme weathe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actors,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China,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threat and serious losses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clud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ground collapse, grou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 and so on. Becaus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hidden, sudden and destru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m.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geological disasters, so as to provide a good guarantee for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protection;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climate;human activities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工作,这为新时期我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注入了动力,指明了方向[1]。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侵袭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的相关研究,出台更为得力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最频繁、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防范难度较大。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显示,仅2019年,我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6 181起,造成超过211人死亡、13人失踪、7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7.7亿元。与2018年相比,2019年我国地质灾害的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了108.4%、100.0%和88.4%[2]。可见,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力度,但地质灾害每年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仍触目惊心。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中南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最多,西南地区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重,除天津、上海以外,我国各省(区、市)每年均有地质灾害发生。从时间分布来看,各月同样均有地质灾害发生,汛期(5—9月)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其中7月灾害发生数量最多。2016—2019年地质灾害统计结果见表1。

2 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2.1 地质地貌影响

地质地貌是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也是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分布较广,气象、地层复杂,特别是四川等省份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频发,更加容易引发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由于地震强度的破坏容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因而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7月11日暴雨引发洪水,北川县城遭遇泥石流袭击。又如,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土壤多以颗粒状为主,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再加上该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和大风天气,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往往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均和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质具有较大关系。

2.2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同样是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自然原因之一。仔细梳理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的地质灾害原因不难发现,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均和大暴雨以及长时间降雨有关,一次强度较大的降雨,不仅会直接造成洪涝灾害,而且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例如,在我国四川、重庆等地,由于降雨量的60%~70%主要集中在6-9月,因此,这几个月也正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可以说,暴雨是激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首要因素。

除了大暴雨之外,台风、飓风等极端气候类型同样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国家,而因台风引发暴雨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频繁,易造成人员伤亡。例如,台风“云娜”重创浙江时造成乐清市发生重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台风“龙王”暴雨引发山洪灾害。

2.3 人类活动

除上述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5]。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强度和频率越来越高,环境恶化的后果开始显现。随着采矿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不合理采矿行为容易造成矿山地区地质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引发地质灾害,给矿山和当地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3 我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路径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带来人员、财产等方面的重大损失,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

3.1 提高站位,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方面已经开创了良好局面,获得了较大成绩[6]。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受到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气候状况仍然总体较差,降雨“南多北少”,极端天气仍较多,全国地质灾害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此,各地方政府要主动担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中去。同时,要加快完善地质灾害防护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真正做到以责任促落实,以责任促成效,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地质灾害防护各项工作任务。

3.2 多措并举,确保地质灾害防护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就当前各地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而言,应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防治,扎实开展各类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工作。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潜在因素,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过程中,应将对各类隐患点的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要组织专人及专门机构,对本地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常态化摸排,并将其登记在册,加快对各类小型以及新增隐患点的治理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网络预警体系,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护能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组织专门力量对各类隐患点特别是重点隐患点进行及时摸排,及时观测记录各类隐患点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完善群专结合的隐患点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同时,自然资源部门要会同应急、教育、卫生、农业农村、消防、公安、气象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护信息共享工作。

三是要切实提升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有效降低各种损失。各地区要在及时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的基础上编制发布地质灾害年度应急方案,对每个隐患点都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和完善灾前准备、临灾处置和灾后重建的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系。

四是要加快对地质灾害的评估,严格防止因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种大中型项目建设的监管和评估力度,对于各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工程,要及时要求其配备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对各种尾矿和弃渣要进行严格管理,禁止随意乱堆乱放;对各类建筑工程等,要严格把好项目审查关口,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管,确保从源头上遏制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3.3 强化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与每一名普通公民息息相關。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要紧紧围绕当地年度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目标,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对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宣传,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QQ等媒介,在人口密集区、集镇、村庄和学校等各个场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识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3.4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基础和保障[7]。在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的过程中,要紧紧以相关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高效化开展。要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综合治理、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和配合;各地要将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以及部门考核中,适当提升考核权重,不断倒逼领导干部主动担当。

4 结语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等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担当,加强沟通配合,主动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压实抗牢,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等.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2016(1):102-112.

[2]关凤峻,沈伟志.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防治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2):7-10.

[3]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14(3):159-165.

[4]侯俊东,肖人彬.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结构优化及策略[J].管理评论,2015(2):13-25.

[5]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5):809-820.

[6]韦仕川,栾乔林,黄朝明,等.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J].自然灾害学报,2015(4):36-45.

[7]赵万民,李云燕.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J].上海城市规划,2013(4):30-34.

【作 者】:袁菲菲许水林冀应斌
【单 位】:
【关键词】:泥石流 滑坡 隐患
【出 处】:《工程与建设》2022年06期
【收 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