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Core Journal Alternative Database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文献检索中心

为各业学者提供学术论文、期刊、综合评价、影响因子等内容检索!

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研究进展

刘全英 李建龙 梁一灿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十四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文章以CSSCI和核心期刊1995—2020年收录的863篇城市更新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并应用VOSviewer、COOC软件分析城市更新研究在时间、载文期刊、科研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文献分布情况,揭示城市更新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并提出今后在更新内容与目标层面、更新思维层面、更新方式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城市更新 热点主题 可视化分析 COOC

一、引言

城市更新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不足,转变城市发展和建设方式,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自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和中德合作在南京举行“城市更新与改造国际研讨会”以来,国内理论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从研究国外城市更新经验(阳建强)[2],到城市更新内涵及发展(翟斌庆)[3];从城市更新模式及策略研究(刘贵文等)[4],再到城市更新的效益与综合评价研究(王景丽等)[5],丰硕的研究文献在极大充实该领域理论成果的同时,更为我国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提供了实践指南。然而,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且热衷于从存在问题、对策等微观层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无法客观、全面地把握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的主题脉络和热点演变。基于此,本文拟借助VOSviewer和COOC科学文献计量工具,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相关文献的数量、关键词、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性地梳理国内城市更新的研究进展,以期揭示未来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保证中国城市更新研究文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文章选用中国知网作为来源数据库。本文将检索方式设为“主题=城市更新”,并将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获取完整年份的研究演进趋势,将检索时间设定为199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检索,成功获取1145篇文献,再通过剔除包含新闻、资讯、会议报告、专家约稿、无署名作者、重复文章等不相关的资料,最终得到863篇中文有效文献。

三、城市更新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

(一)城市更新研究文献发表的年度变化

通过对筛选出的863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第一篇城市更新研究领域的文章在1995年7月发表。从时间来看,1995—2005年之间有关“城市更新”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也没有年文献量超过15篇的年份,城市更新研究尚属起步阶段;2005—2011年文献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到2011年仍未过50篇,城市更新研究尚属初级上升阶段;2012—2020年的文献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以2019年发文量最多,达到126篇,说明城市更新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见图1)。

(二)城市更新研究的核心力量

1.城市更新研究的核心作者。根据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普赖斯的理论,计算核心作者应满足的最低论文发表数的公式为:M≈0.749(Nmax)1/2,M为统计时段内核心作者至少发表的论文数,Nmax为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6]。依据普赖斯的理论计算得出M≈2.90,取整后为3,即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才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其中统计出核心作者共69位。从核心作者来看,阳建强发文量为15篇,为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张京祥次之,发文13篇;谢涤湘第三,发文9篇;吕斌第四,发文6篇,这些作者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2.城市更新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根据相关统计,863篇文献的学者来源于936家研究机构,发文机构广泛。从发文机构来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文量为43篇,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次之,发文20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位列第三,发文18篇;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位列第四,发文16篇,这表明高校是现阶段城市更新研究领域的主力,并且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机构持续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四、城市更新研究熱点主题

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探求国内城市更新的研究热点主题。通过COOC软件,对频次≥3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最终共生成9个聚类,这些聚类大致勾勒出了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热度主题的轮廓,为了使热点主题更为清晰,笔者整理出了各聚类的信息(见表1)。

通过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笔者结合城市更新领域相关文献和关键词,将其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1.城市更新中的理论研究:共现标志词为“绅士化”“创意城市”“城市再生”“创新街区”“创意产业”“城市修补”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刘博敏依据城市发展需求和对城市更新运动的系统分析,探讨了城市更新的动因,提出现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7]。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城市更新”给予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例如张平宇的“城市再生”、吴晨的“城市复兴”、于今的“城市更新”等。这些理念使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质环境,而是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环境。

2.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改造研究:共现标志词为“有机更新”“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风景园林”“更新改造”“工业遗产保护”“存量工业用地”等。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空间改造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柴海龙等人提出促进旧城区改造的四个转型,包括发展理念转型、改造方式转型、功能效益转型、社会目标转型[8];何元斌等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对城中村的形成机制,以及城中村改造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展开了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集体土地的发展权属收益是城中村改造中政府与村集体博弈的关键[9];袁新国等则对开发区的再开发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维度提出了再开发的实施策略[10]。

3.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平衡与制度建设探索:共现标志词为“公众参与”“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规划机制”“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建设”等。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开发商、居民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实践工作者的关键。王春兰指出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表现为: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政府和民众间的冲突与依赖并存;开发商与居民间的冲突与不信任并存[11]。此外,公众参与和城市更新利益平衡机制的设计也是城市更新研究中的热点。董慰等对政府与社区主导型城市更新公众参与中的输入制造者、参与者、政策经纪人、决策者等内容展开了比较研究,他们指出全面提高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水平,需要将这个过程完善成一个良性、有效地博弈互动过程,并需要对参与主体的定位与角色、参与的制度保障、参与的组织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改进[12]。在制度建设上,刘昕指出深圳构建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计划为龙头、以更新项目实施计划为协调工具的城市更新计划机制[13]。

4.城市更新中的社会人文转向研究:共现标志词为“社会网络”“文化导向”“文化策略”“历史文化名城”等。由于21世纪后受结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合并影响,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也成为城市更新领域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何深静等人指出传统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对社会网络造成了破坏,应高度重视居民社区自建,运用渐进式小规模有机的更新改造模式,以保存原有完善的社会网络[14];王纪武认为城市更新中存在“泛文化”现象,认为其本质是全球化、“中国化”下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混乱与错位,我们應该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特征,构建和弘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人居环境[15]。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收集和查阅关于城市更新的相关文献与政策资料,借助VOSviewer和COOC软件,形象直观地对城市更新领域的主题脉络与热点主题进行归纳和梳理,并对国内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读。总结发现:第一,城市更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理论探讨性文章较多,对城市全局层面的更新改造实施效果调查与评估研究仍然明显不足;第二,从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可以看出,东部与南部沿海发达城市所在机构在城市更新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域性特点;第三,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

(二)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城市更新迎来了社会发展新机遇,但也面临着社会环境复杂性所带来的新挑战。对国内未来的城市更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展望:第一,在更新内容与目标层面,未来我国城市更新不仅要转变以往城市更新目标,注重城市物质环境改善,还要从城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综合协调出发,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第二,在更新思维层面,未来应从过去以规划设计为主的物质更新,转变为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思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体系[16]。第三,在更新方式层面,未来要重视利用历史遗产保护、生态导向和重大事件导向等方式来对原土地低效利用和废弃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更多地促进闲置和公共土地参与更新。第四,在制度层面,一是未来要加强城市更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包括法律、条例、规章、地方法规到实施细则的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城市更新法》或《城市更新条例》立法,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应首先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明确更新的重点区域、更新方向、目标、时序、更新策略等。同时,研究制定土地用途弹性调整制度,允许特定区城内的土地功能弹性变更;三是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有机更新事业。借鉴部分国内城市已有的经验,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发挥城市更新基金的引导推动作用;四是应在符合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加快建立起一个多方协商的对接平台,平衡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需求,构建起一个协作式的城市更新治理模式,以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蒙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J].中国房地产,2020(34).

[2]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J].城市规划,1995(04).

[3]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

[4]刘贵文,易志勇,刘冬梅,等.我国内地与香港、台湾地区城市更新机制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17(4).

[5]王景丽,刘轶伦,马昊翔,隆少秋,胡月明.开放大数据支持下的深圳市城市更新改造潜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03).

[6]宗淑萍.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

[7]刘博敏.论现代城市更新与其发展趋势[J].东南大学学报,1996(06).

[8]柴海龙,程艾,余小芳.基于城市韧性理论的旧城改造与更新研究[J].城市学刊,2018(01).

[9]何元斌,林泉.城中村改造中的主体利益分析与应对措施——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4).

[10]袁新国,王兴平,滕珊珊.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形态的转型[J].城市问题,2013(05).

[11]王春兰.上海城市更新中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分析[J].城市观察,2010(06).

[12]董慰,王智强.政府与社区主导型旧城更新公众参与比较研究——以北京旧城保护区更新实践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04).

[13]刘昕.城市更新单元制度探索与实践——以深圳特色的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编制为例[J].规划师,2010(11).

[14]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J].人文地理,2001(06).

[15]王纪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05).

[16]阳建强,陈月.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城市规划,2020(02).

〔本文系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0YJSS025)〕

(刘全英、李建龙、梁一灿,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 者】:刘全英李建龙梁一灿
【单 位】:
【关键词】:城市更新 文献 研究
【出 处】:《农家之友》2022年05期
【收 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