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Core Journal Alternative Database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文献检索中心

为各业学者提供学术论文、期刊、综合评价、影响因子等内容检索!

人工智能下新闻采编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能力,推动新闻事业的数字化发展,从而握住时代的脉搏,坚守好舆论宣传主阵地。本文对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采编的特征予以表述,分析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所面临的挑战及困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采编;职业素养;业务能力;提升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产业经济的紧密融合。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使人工智能、精准算法、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全社会各大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也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给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其采编职业素养能力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采编的特征

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受众习惯等变化,众多传统媒体顺势而为,勇于接受新兴媒体与传播技术的挑战,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加快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媒体机构必须抓住媒介融合机遇,建设拥有互联网思维、符合新型传播业态、高水准专业水平的新闻队伍。从传媒组织、传播系统、管理机制、法律法规、采编技巧等方面入手,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闻传播的有力助推器。新时代下,新闻采编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逐渐增多,记者不再是采集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如果受众发布的信息内容具有独特性,其获得的关注度不亚于主流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双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新闻的输出与扩散变得迅速而便捷。[1]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团队,新闻来源的规模化和渠道化是必然趋势,高强度的新闻敏锐性和信息整合能力成为记者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二)信息传播的全媒体化

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反馈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空间。传播网络的升级,各种传播渠道、手段和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推動了媒体融合发展。新闻信息制作和发布的过程中,一些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可以进行现场直播、传输和发布。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使新闻资源和素材得到了极大扩充。在信源采集和传播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数据都可能成为新闻来源的素材和信息传播的线索,信息传播正一步步趋向全媒体化。比如2019年3月,新华社与搜狗合作,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这是继2018年双方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以来,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最新突破性成果,已从以往合成主播坐着播报新闻,升级为具备肢体动作的站立式播报新闻。据称每一位AI合成主播都可以保持24小时为其官网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工作,从而减少新闻生产成本,提高新闻采编效率。

(三)报道方式的场景化

传统意义上,广播电视新闻在信息传播中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进行传播,而媒体融合相继采用全视角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能够在具体的实景环境中发生与融合,为观众提供多样态、多层次、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新颖先进的报道形式,使受众对新闻事件了如指掌,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面前,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影响。[2]加上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和挑选受众的兴趣爱好,经由对数据信息的采集、收集、整合,为受众“私人定制”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当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闻推送方式仍需优化升级,但这种新型报道方式是符合时代趋势和发展需求的。

二、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生产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化搜索,获取与自身兴趣、爱好和需求相符合的新闻推荐。此外,全媒体视频新闻能够使现场新闻画面“身临其境”地再现于受众面前,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及传播容量有限,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效率也与人工智能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存在一定差距。

(一)新闻生产效率低,内容制作水平不高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通过机器人生产新闻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还缩减了生产环节和流程,它将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发布整合为一体,不再按照传统媒体的“线性结构”进行新闻制作,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信息检索与数据采集,不仅克服了传统媒体采编人员因为长时间的新闻报道而产生的体力不足、精力不支、频繁出错等问题,而且只要先期程序设置完整,它可以昼夜不间断工作。[3]人工智能、互联网和VR等新技术逐步普及应用,现有媒体用户可反复升级其硬件终端和移动终端,传统终端正一步步被智能终端所取代。很多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仍然照搬原来的内容,缺乏改革创新,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再加上新闻制作水平的下降,使建构和经营起来的新闻传播内容矩阵的吸引力、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制作水平不合格,制作方式老套而缺乏创新、内容传播缺乏亮点,这些都不利于传统媒体在全新的舆论阵地竞争中占有优势。

(二)生产方式落后,软硬保障双重乏力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转换,除新闻机构和记者编辑外,还包括广大受众,因此,新闻生产要考虑受众的“碎片化”需要,多生产交互性强、贴近性强、服务性强的优质内容。当下,机器人新闻通过对有效信息进行数据抓取、核算、分析而转换为时效性强、关键词明确的客户端线上新闻,经过技术和系统审核后实时发布,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和智能化的呈现方式正持续“圈粉”。由此可见,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相比于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方式,其受众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处于次要位置,缺乏对先进技术的使用和协同输出,新闻采编内容同质化,新闻创作模式单一,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状态趋向生硬和麻木,但用户对新闻质量的需求正不断提升,这又使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陷入了“升级就发展,不升级就落后”的紧迫局面。

在新的舆论宣传主导权和阵地的争夺中,“内容为王”依旧不会过时,优质的内容传播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核心和基石,这就需要软硬件的双重保护。软实力方面,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大量的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来助力优质内容的生产,而由于体制机制僵化、行业盈利断崖式下滑、行业发展不景气等原因,传统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媒体机构人才大量流失,想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却实力不足;硬实力方面,资金的支持和技术的升级是保障媒体机构稳步向前的制胜法宝,然而,新旧技术的不断更替与运营管理上的滞后形成了背反,使传统媒体在人工智能的布局面前表现乏力、缺乏竞争活力。[4]

(三)新闻生产速度慢,传播内容不接地气

新媒体格局促进了传媒行业的新旧融合,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新时代下抢占舆论宣传阵地的必然要求。社会大众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新闻节目和种类日益丰富,新闻的传播内容更加细化和分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时效性依然是新闻生产的首要标准,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机器人新闻通过快速高效的算法运算,已经可以达到几秒钟就生产一则新闻的程度,这给传统媒体在加强新闻时效性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和挑战。另外,从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对素材的抓取和选择上,与受众在内容和质量上的实际需求往往有一定的偏差,关联度不高,这也给了人工智能新闻很大的机遇和市场,借助精准的算法推断和海量信息整合,可为受众提供接地气、贴近性强的新闻大餐。

(四)与受众互动不足,缺乏深层次沟通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要求新闻采编人员精心挑选和制作优质新闻内容,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手段。在这种新形势下,新闻采编人员极易迷失方向和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方式,也无法第一时间给受众提供具有关注点和引导力的传播内容。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线索进行分类,建立本地新闻服务数据库,为新闻报道提供数据支持。此外,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与受众沟通,了解或快速引导受众的注意力。传统主流媒体如果仅利用自身传播平台或开通热线,与观众进行互动、建立观众沟通机制等方式,和大数据新闻的精准推送和服务相比,已经显得非常不足。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采编的技巧与策略

新闻生产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用户精准画像和高效传输信息,如当下积极抢占流量市场的短视频平台在这方面可圈可点,在新闻推荐、话题制作和双向互动上都发挥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尤其是实现人机协同高效完成新闻作品,更是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工作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闻采编和生产传播中,必须要积极创新应对之策。

(一)调整新闻采编方向,拓宽发展空间

新闻采编应做到在新闻收集过程中拒绝生产或传播虚假新闻,而应根据新闻事实和人民群众需求来评估新闻的宣传价值。新闻采集业务应按照精心挑选的主题和计划,认真编辑、写作、改进。[5]在新环境下,新闻媒体必须调整思维,重新制定新闻采集策略,推动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发展,力求在构建新型互联网媒介组织、运作方式、制作模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打造现象级、平台级新媒体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探索挖掘新型互联网表现内容和传播技术,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增强新闻媒体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打造新时代主流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运营团队;赋予新闻产品新的功能,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以新闻传播带动社会教育,借助公共空间多角度、多领域传播文化知识,使新闻生产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体系建构中,为新闻事业拓宽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新闻采访模式,加强素材整合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必须创新新闻采访模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大规模数据分析中心,优化新闻采访流程。一方面,现代化的新闻采访不仅包括新闻素材的采集,而且包括新闻素材的制作、获取、分类,存储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发展和运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进行新闻采集,在保证有效获取新闻素材的前提下,提高新闻采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新闻采访人员应当深入挖掘新闻材料的潜在价值,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合理进行新闻生产。所谓建设、开放、共享,除了在采访思路和意识上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明确发布平台的方向、活跃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深化全媒体人才培养水平、强化新媒介技术引进使用等,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准,生产质量高的新闻产品。

(三)创新新闻编辑技巧,提升产品竞争力

创新思维模式是新闻编辑技巧改革的首要方法。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生产的前提,新闻信息的还原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但是不能否认编辑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新闻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记者根据具体的新闻情况选择合适的新闻采集及制作方法,新闻编辑也应该适应具体民情、舆情,改善传播内容和手段;其次,特别要更新传播理念,突破传统的思维,发现新问题,并利用公众观点来捕捉重要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抓住新闻事实的本质,并将整理的素材运用于改善新闻采访、编辑和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问题,安抚公众情绪,引发群众共鸣;最后,新闻编辑需培养新媒介视角,力求超越受众的视野和需求,认真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新闻生产的方式和套路,利用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将已有的传媒资源与最新、最高效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改变以往传统媒体线性互动的单一模式,在全新的舆论格局下掌握多媒体工具、人工智能的语言结构和传播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资料驾驭能力,提升新闻产品的竞争力。

四、结语

新闻媒介传播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主流媒体不容错过这种时代性机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事业,人机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熟练运用高新智能设备采集新闻素材,降低信息生产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运用,将大大提高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推动新闻事业朝智能化、高效化、多样化方向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娟,石柱.大数据时代新闻从业者角色的转变[J].青年记者,2019(17).

[2]皮亚雷.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J].新闻战线,2017(22).

[3]耿玉芳.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应用研究[J].出版广角,2019(11).

[4]白贵,王太隆.人工智能环境下编辑角色的再定位[J].中国出版,2019(11).

[5]侯夷.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18(3).

作者简介   刘彬,喀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作 者】:刘彬
【单 位】:
【关键词】:业务能力 新闻采编 职业素养
【出 处】:《新闻潮》2022年05期
【收 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