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Core Journal Alternative Database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文献检索中心

为各业学者提供学术论文、期刊、综合评价、影响因子等内容检索!

探析碎片化传播语境下期刊融合转型的突围路径

黄丹

【摘 要】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碎片化传播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期刊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其融合转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选取国内部分优秀期刊应对碎片化传播趋势,实现融合发展的实践和策略,探析传统期刊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的突围路径,旨在对正在转型中的期刊提供参考。

【关键词】碎片化传播;期刊; 融合转型;突围路径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一殷切期望和要求,正是期刊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平板等智能设备作为传播介质不断更新,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各种新形态的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传播呈現碎片化的特征,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倒逼期刊向融媒体方向转型,国内期刊业纷纷寻求突围路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发扬优势,坚守宣传主阵地

2021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作为传统媒介的期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重要的宣传承载平台之一,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在当前碎片化传播语境下,期刊业应延续壮大发展根脉,坚守宣传主阵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回馈读者,树立良好口碑,打响品牌知名度。

(一)“内容为王”,打造原创精品

在多年的经营发展中,传统期刊拥有比较固定的受众群体,尤其是时政期刊、学术期刊,重策划、重原创是其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体现:紧跟时代,聚焦时政、社会热点,关注民生,通过主题策划,组织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的作品,赢得和留住读者。

优质内容是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性和权威性助推原创精品走得更远。在新媒体时代,期刊仍需延续做好发行工作,坚守宣传主阵地,主动策划并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利用其原有的传统媒体优势持续发力。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主流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期刊也借助融媒体矩阵即时发布新闻资讯、专家访谈、引导舆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发布公益助农信息、宣传各地脱贫的重大成就和亮点,以及各地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在纸媒、网端、移动端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做深做实服务,更有力地夯实舆论主阵地根基,增强社会公信力。

(二)强化品牌,建设宣传新高地

为适应碎片化传播的语境,各期刊也纷纷转型。主要是通过借助品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并形成产业化布局,将原本已经形成特色的栏目或者项目独立出来,集中人、财、物投入进行孵化,形成新的优势子项目,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作为优质品牌期刊,经过多年发展探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如《南方》杂志深耕理论、党建领域多年,在党建发展、党员培训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专家资源和培训资源。[1]该杂志不断强化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在转型发展中,立足优势项目不断做好加法,着力构建“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南方》杂志已在建立党建资源智库、举办大型党建论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品牌影响力在持续扩大。同时,其对杂志进行视觉效果优化,提升“悦读”体验,进一步提升杂志专业性,保持理论、深度与“大财经”底色的同时,突出“大党建”特色;加强融媒体板块,打通纸质刊物与新兴媒体的通道。[2]

(三)以长补短,提升传播影响力

碎片化传播的优点在于传播迅速,可以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海量资讯往往自由度大,造成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消息未经官方渠道核实求证,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也随之下降。如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平台,通常视频的时长只有20秒左右,在有限的内容里只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某个瞬间,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全貌无法深究,有些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流量,只截取片面或者故意误导,博取关注。

树立权威,打造符合用户需要的“碎片化”资讯,而不是变成“碎片”。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均是从当地政府或记者多方采访求证获取的具有可靠性的信息来源,经过层层编审把关,对受众及用户提供的具有权威性及公信力的信息资讯,这是自媒体等非官方媒体平台无法比拟的。鉴于此,许多用户往往选择其信任的权威官媒了解发布的信息,作为具备以上特点的期刊,对比互联网信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阅读能力下降、深度报道缺乏等问题,更能凸显优势。因此,转型的期刊在发展媒体矩阵的过程中,更应肩负起守正的媒体责任,运用碎片化传播规律与认知方法,优化传播方式,更好地传播时代的声音。

二、守正创新,从“相加”到“相融”

2021年8月23日,《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网络数字媒体和平台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产业的主体板块,而传统主流媒体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应创新思维和路径,担负起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责任。

(一)找准定位,主动融入融媒体矩阵

传统媒体转型缓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准定位,仍然以经营传统媒体的思维和方法去做融媒体产品,虽投入了大量人、财、物资源,但收效甚微。

北京《前线》杂志在进行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出《前线学习手机报》,以“碎读”“快读”“精读”“勤读”等版块推出学习内容,精准服务目标用户,不断满足用户碎片化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赢得了市场的良好口碑。[3]

明确优势找准定位,生产符合大众需要的新闻内容,是新闻报道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得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武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传播的海量碎片化信息,缺乏具有系统性、权威性的内容,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不是真实报道事情的真相,但却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对网络用户来说难辨真假,网络传播碎片化语境下这种价值与权威的缺失,需要有权威媒体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来弥补。即使传播介质、方式在变化,但优质的信息内容仍然是受众所需,新闻报道“内容为王”的核心没有变。“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依然是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优秀新闻作品的标准,因此,期刊转型后推出的融媒体报道既要借鉴网络传播长处,更要精于内容的优势,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根据自身定位,巧立人设,推送相关联新闻,打造个性化媒体“气质”,满足用户需求。

(二)打破常规,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媒体要进行转型发展,要勇于打破传统格局。河南的《老人春秋》杂志自2015年以来,逐步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老人春秋”APP;2019年7月,又推出音频阅读,实现了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平台的链接,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4]

由此看出,媒体推陈出新,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在部门布局、人员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打破固有的格局,以适应融媒体发展的大势,进行宏观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其次,融媒体发展的好坏,人才也很关键。要打破常规,制定人才培养、引进及技术创新机制。如《南方》杂志社着力培养具有多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开展“育人”工程——“一人一策”培育工程,另一方面组建“名记工作室”“主笔工作室”,在资源调配、工作团队、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并相应制定奖励机制。最后,引进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多管齐下,为融媒体发展保驾护航。

(三)巧用算法,创意+技术制作“爆款”产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达9.86亿人。[5]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微博等平台成为网民活跃用户聚集之地,各媒体纷纷参与其中,学习平台算法,分享流量大餐。而浏览量上千万、点击量破百万的“爆款”,更成为众相争抢的流量法宝。

因此,传统媒体进入平台,要熟悉和掌握并运用平台算法,精准传播和投送用户想要的内容。掌握算法规律,结合自身定位,才能制作出有温度、接地气的内容,适应碎片化传播语境下用户阅读习惯的“爆款”新闻产品。

要打造“爆款”内容,应选取具备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温情、有温度、能引发共情等特质的题材,借力技术创新,找准恰当的时间点触发二次、三次乃至N次传播,实现融合发展。

三、深度融合,推动全媒体高质量传播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融合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深度融合,意味着不断突破固有模式,完善采编流程、生产流程、刊播发流程化建设,建立协同高效的全媒体立体传播模式,推出跨领域、破壁垒、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抢占舆论宣传先机和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同时,通过高质量传播,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吸引流量,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出圈双赢”,推动引领期刊融媒体矩阵向全媒体高质量传播发展。

(一)立体传播,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期刊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统筹力量,做好前期策划,聚焦主题,多维度、多角度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统筹管理、立体传播,充分发挥各个平台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如报道和展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果,除在纸媒期刊上采用单篇、系列报道或者专题统筹,全景式地总结分析各地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外,可利用图文报道的同时通过网端多侧面、多角度、多形式及时推送各地的动态新闻;在视频号、头条号等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动态资讯及成果风貌等內容的短视频,更直观生动,让用户多渠道、多形式了解最新信息。

此外,立体传播的优势还在于能运用自身品牌影响力,紧跟热点、引导舆论,回应关切、及时解惑。在宣传党和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方针方面,通过多平台进行详尽权威的发布和解读;对于发布重要决策方面,可以进行舆论动员,提高群众积极性,增强参与度。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及时公开政府信息,鼓舞士气,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总而言之,打造融媒矩阵实现立体传播对于重大主题宣传来说,有助于用户更直观、更详尽地掌握即时讯息,及时有效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更能贴近民众需求,有效扩大宣传效果。

(二)扩容聚力,高质量服务社会

借助品牌优势,“线上+线下”延伸服务,凸显品牌价值。例如,国内颇有影响力的期刊《读者》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借助其积淀多年的品牌影响力,陆续推出《读者欣赏》、《读者》(校园版)、《读者高考作为素材》、《读者》(原创版)等不同版本满足各层次用户的需要,同时,在其融媒体矩阵平台,开设多种网络精品付费课程,并与“有意思生活馆”联合开办新的电商平台——“发现好物”,建立“新媒体平台+全网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体系”[6]。

在探索媒体融合转型的进程中,不少媒体探索从宣传引导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提供宣传服务。他们通过自身平台的资源优势,线下与各行业、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发挥桥梁作用。如开展扶贫农产品销售的直播带货、开设“空中课堂”等模式,在线上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通过增值服务实现盈利,广覆盖、扩效能、深延展,增加用户黏性,为用户、客户、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内外联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期刊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因此,期刊应积极“走出去”,寻找对外宣传的突破口,利用好外宣平台,掌握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内外联动,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构建强而有力的国内外传播体系,在融媒体矩阵中以多元化传播手段宣传和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风土人情、改革成果等,以有趣、生动、活泼的短视频、动漫等形式,打开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交流窗口,站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国际赛道上,不断自我革新、创新发展,增强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一直在路上,并持续向纵深推进。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期刊融合转型,这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盲目冒进,既要坚守,也要突围;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原有优势,又要不断孵化融媒体优势项目,促使其生产力向融媒逐渐转化。要不断克服人才、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发展掣肘,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加速推进融媒体矩阵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2][3]史虹云.提升党刊传播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4]刘振旭.老年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6):56-58.

[5]崔保国 陈媛媛.传媒新趋势与激荡的20年[J].传媒,2021(10):12-16.

[6]李晓.新媒体时代《读者》杂志融合转型的探索与启示[J].传媒,2021(10):26-28.

(编辑:杨艳)

1699500520344

【作 者】:黄丹
【单 位】:
【关键词】:期刊
【出 处】:《新闻潮》2022年05期
【收 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