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cademic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Core Journal Alternative Database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文献检索中心

为各业学者提供学术论文、期刊、综合评价、影响因子等内容检索!

东北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摘要:近年来,二化螟、稻水象甲、潜叶蝇等害虫在东北稻区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本文对东北稻区主要虫害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求提高防治效果,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水稻;虫害;发生规律;防治

1.1 主要习性及发生规律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东北三省的活动较为频繁,每年发生2~3代,幼虫主要的越冬方式是寄存在稻草、稻茬、茭自及杂草中,其寄主多为水稻、玉米、甘蔗、高粱、稗草等。初孵幼蟲通过侵入叶鞘方式对整个作物进行侵蚀,最终作物出现枯鞘,随着幼虫的逐渐生长,开始蛀入茎秆,造成农作物出现枯心、白穗。在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该虫害的侵入率均呈现较高的危害性。

1.2 农业防治

水稻秋季收割应尽可能采用齐泥低割的采收方式,同时,在秋翻、春前对稻田里的稻草进行及时处理,其目的是更好的降低越冬害虫的虫卵以及其繁殖的基数,针对第一代蛹的繁殖高峰期,则采用深水灌溉稻田1周的防治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第一代害虫的虫蛹以及第二代害虫的繁殖数量,若呈现出害虫爆发时,则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协同的防治办法。

1.3 药剂防治

防治第一代的二化螟主要是6月中旬见幼虫枯鞘,采用18%杀虫双水剂,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等,在二化螟卵孵化的高峰期对其进行喷雾施药,在喷洒药物之后需要水稻田内保持田间的水层2~3天,该种方式在防治效果上更为显著,第二代防治药物的喷洒时间在8月上旬到中旬。

2.1 主要习性及发生规律

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1~2代的发生率较为严重,其一代的繁殖期集中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的繁殖期集中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啃食水稻秧苗的叶肉,仅将水稻秧苗叶片的上下表皮保留下来,其中,受到虫害的叶片表面会留下白条状。

2.2 农业防治

对水稻田间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灌溉的同时采用浅水灌溉,其目的是降低因深水漂苗、淹苗产生的叶蝇落卵数量。在虫卵发生严重的稻田,则需要对该水稻田实施排水晒田的办法,这对于降低虫害具有良好的作用。

2.3 药剂防治

部分水稻苗出现幼虫或孵化的高峰期,则需40%氧化乐果乳油、40%乐果乳油,或3%啶虫咪乳油对其进行灭杀,可以更好地降低此类虫害对水稻秧苗的危害。

3.1 主要习性及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又称稻水象、美洲稻象甲,其属性主要归类于检疫性害虫,在我国的东北三省地区发生率较为显著。稻水象甲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以成虫在稻田周围的杂草中进行越冬的方式,每年繁殖一代,集中繁殖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繁殖过后幼虫的虫卵会沉入水底,通过对水稻的根部进行啃食将原本健康的水稻秧苗转变成病态状,受病虫影响的秧苗则会表现出倒伏或漂苗。成熟的幼虫可以在水稻秧苗的根部进行产卵,并将其转化成虫蛹。

3.2 农业防治

水稻出现稻水象甲,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封锁管制措施,必要时对水稻秧苗实施晚移栽的方式,进一步强化秧苗的茁壮。

3.3 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在成虫大量向稻田实施产卵之前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继而可以更好地降低因成虫对秧苗产生的危害性。同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虫卵的繁殖数量,采用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按照农药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配比,以25毫升/亩为最佳用量,或者是采用含有有机磷的农药与其进行混配,制成有效的灭虫制剂,或者采用2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都可在水稻灭虫方面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 者】:于家鑫
【单 位】:国家水稻数据中心
【关键词】:
【出 处】:《新农业》2022年04期
【收 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